当我第一次看到 中国区代表 Alvin 的名片时,一股熟悉感油然而生,相信所有 Flipboard 的用户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这正是 Flipboard 标志性的应用封面。作为被誉为 iPad 上最为革命性的新闻应用,Flipboard 在自己的节奏下一步步推出了 iPhone、Android 版(Android 版不久前刚刚推出就获得第 41 期豌豆荚设计奖),更是在去年 12 月发布中国版、正式踏上了进军中国的道路。然而,在无数国外产品纷纷折戟的中国市场,Flipboard 是否能够延续其横扫全球的人气呢?
Alvin 对此还是非常乐观的。他表示,中国的众多类 Flipboard 应用虽然拥有本地的先发优势,但它们往往局限在阅读器这个框框里,很难扩展出去,Flipboard 只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还是能够在中国做出一番事业的。
重构互联网
设计是消费级产品的核心要素。
Flipboard 的点子来源于创始人 Mike McCue 与 Evan Doll 的一场思维风暴,“如果我们在今天的场景下,重新构建互联网,会是什么模样?”结论是,在一个以社交为核心元素,iPad、iPhone 这样的移动设备为主要介质的计算终端上,互联网内容一定能够有更加美观的呈现效果和阅读体验,Flipboard 正是在这一思路下诞生的。
这一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延续其第一个创业公司 Paper Software 的名称所蕴含的“让计算机像一张纸那样易用”的理念,Mike McCue 对于产品的易用性和设计性有执着的追求。早在 Netscape 的时代,Mike McCue 就对互联网的用户体验非常不满意,认为从浏览器按钮设计、到网页的阅读体验等多方面,传统的互联网都都不够优秀。
他认为传统的以 Google 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在,以搜索、链接权重、页面浏览量、广告链接为基础的互联网模型为互联网内容的呈现和设计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众多内容提供商将原本完整的文章人为切分为多页呈现、内容区域的空间被广告侵蚀、大量的广告链接也为内容本身带来了莫大的干扰,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互联网用户消费内容的体验。这一模式也为内容创造方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长篇的深入报道由于网页的阅读体验不佳难以吸引用户的眼球,带来的盈利不足而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而传统横幅广告的效果也在日渐降低。
如何才能给互联网内容带来更优秀的设计感和用户体验,同时又能让内容提供商有利可图,维持这一内容体系的可持续性?Mike 觉得传统杂志媒体的优秀设计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但怎样在互联网上重构这一体验,Mike 看到了尚未发布的苹果平板上蕴含的机会。与此同时,社交网络的崛起也为 Flipboard 带来了新的思路,人们开始将 Twitter、Facebook 这样的社会化媒体当作自己重要的内容来源,而非仅仅像过去那样,依赖某家官方新闻机构。iPad + 社交 + 杂志设计风格,Flipboard 就从这样的等式中诞生了。
右脑产品
Flipboard 是一个充满了苹果 DNA 的产品,这不仅仅体现在其团队有包括创始人 Evan Doll 在内的多位来自苹果的前员工,也体现在其内部的工作方式上。
Flipboard 采用了扁平的组织架构,所有员工的名片上都没有职位一说,也没有明确的报告结构和绩效评估,所有员工只要有好的想法,可以随时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带来的是在大公司里很难见到的自由的思想流动。”(这种工作方式在许多创业型企业中广泛被采用,不久之前正式登陆中国的 Evernote 在其美国总部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结构。)Flipboard 非常鼓励跨部门间的沟通,虽然公司有不同职位的区别,但无论是哪个部门的会议,其他任何部门的人都可以自由的参加,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产品人员从设计师、设计师从程序员等不同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苹果内部也采用了这样的会议结构。)
说到开会,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自己公司冗长的会议头痛不已。关于开会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很多,但不能否认的是,偶尔的会议对于新点子的碰撞还是非常必要的。Flipboard 内部的会议有两种形式:每周一的站立式会议,快速的将需要进行的工作和传达的信息发布出去,一般持续时间不会超过 10 分钟;每周五的集体讨论,员工可以演示自己最近想到的新点子,如果靠谱的话 Flipboard 会快速的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应用中去。这样一浅一深的会议搭配既保证了效率,又激发了产品交流,值得许多公司的借鉴。
感谢 的投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楚天站长站立场无关。